大理交运:从计划配送到市场搏击,一家滇西运输骨干企业的新生之路

2025年11月25日

浏览量:15

分享: 

“当市场逻辑取代资源逻辑,每个人的思维都必须重新格式化。”

 

——云南大理交通运输集团公司

总经理马承东

 

在彩云之南,苍山洱海之间,一条条公路如血脉般连接着城市与乡村。作为滇西道路运输的开拓者,大理州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单位——云南大理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在这片土地上已默默耕耘了七十余载。

从最初为保障滇缅公路交通战备而设立的“排头兵”,到如今成长为覆盖 “吃住行游” 的现代综合服务商,大理交运的车轮滚过了新中国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。大理交运亲历了该行业从 “计划调配” 到 “市场竞争” 的沧桑巨变,也在互联网浪潮与高铁冲击下逆势突围,闯出了一条传统道路运输企业的转型新路。

 

 

挑战:“滴滴”送来两份“考卷”

大理交运的“开篇”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。上世纪中叶,为保障滇缅公路的交通战备需求,“下关保养厂” 应运而生 ,这也是新中国滇西首家专业道路运输企业的雏形。彼时,前辈们脚踩泥泞、头顶烈日,用简陋的工具为车辆做维保,用双脚丈量滇西的山路,将物资与希望送到千家万户。

步入21世纪,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神州,“有路大家行车,有水大家行船”的政策彻底激活市场,交通运输行业进入“挂靠时代”。私营车主通过挂靠国营企业获得运营资质,大理交运等企业从“管理者”转型为“平台方”,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。

然而,企业的发展在2012年滴滴的出现时被“喊停”。据央视网报道,2015至2018年间,全国传统道路客运量以年均超10%的幅度持续下滑,整个行业面临着客源被“点对点”网约车精准切分的生存危机。

大理交运总经理马承东清楚地记得,当看到滴滴横空出世的新闻,他立即向大理交运董事长马建国报告:“如果有企业会颠覆我们,那就是滴滴或者类似滴滴的企业。”

滴滴同时送来了“市场化”和“数字化”两张考卷——行政审批制下的“牌照护城河”被算法瓦解,客户需求导向的“即时匹配”成为新规则,滴滴如同一柄利刃刺入传统运输壁垒。

 

 

破局:“老企业”重焕“新活力”

改变、转型、破局迫在眉睫。马承东和管理层尝试自建网约车平台,但很快,他们发现,企业根本无法像滴滴那样灵活运营。与此同时,大理高铁开通,传统客运面临双重冲击。

既然“外拓”转型走不通,马承东决定带领企业启动由内向外的改革,也进入企业70多年历史上发展最为艰难的转型探索期。遵循 “转型不转本” 的原则,大理交运一面坚定道路运输主业不动摇,一面大刀阔斧重构业务版图:投资3.4亿元改造5个二级以上客运站,让乡村车站旧貌换新;将8条线路升级为纯电动公交,120余辆新能源客车把 “绿色出行” 送进大山,连接起了乡村与城市;开通“大理—丽江”等文旅线路,让融合非遗“瓦猫”元素的大巴车成为移动的“大理名片”;更在云南省率先与头部出行平台合作,用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,开通了大理至丽江、怒江、昆明等多个站点巴士定制客运班线……每一项举措,都为“老企业”注入“新活力”。

如今的大理交运,早已不是单一的 “运输队”,而是涵盖出行、物流、旅游、汽车服务、商业的 “综合服务商”。

 

 

聚力:与“同行者”相互成就

转型之路,资金是绕不开的坎。对于大理交运这样的传统企业而言,过去融资多依赖银行,流程繁琐、灵活性不足,难以匹配新能源车辆更新、充电站建设等“急活”。

2024年,大理交运与江苏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江苏金租”)的相遇,为大理交运打开了新的融资窗口——也正是在合作中,双方逐渐意识到,彼此在经营理念与发展基因上竟如此契合。

“和江苏金租合作,最大的感受是‘懂行’,更像遇上了一个‘同行者’。”马承东回忆道。江苏金租的团队并未止步于财务尽调,而是主动走进企业70余年的发展历程,与集团管理层深入交流,从产业投资视角共同剖析物流、跨境运输等板块的前景。这种不只看报表、更读懂行业的专业态度,与大理交运重积淀、谋长远的实业基因不谋而合。

两笔合作都令马承东印象深刻:一笔是采购15辆成品油运输车辆,为拓展缅甸、老挝跨境业务夯实基础;一笔是采购数台水泥运输车,用于西香高速(由四川至香格里拉)建设工程。项目推进过程中,江苏金租持续保持回访,“他们不仅关心资金安全,更经常主动询问我们业务推进是否顺利?市场反响如何?”马承东说。

这种“既懂行业、更重相伴”的合作模式,不仅解了大理交运的资金燃眉之急,更让企业清晰看见了“金融+产业”的另一种可能:金融支持,不止是资金往来,更是价值观一致的伙伴,基于共同洞察,实现的彼此成就。

 

 

远见:用“精气神”穿越周期

转型变革之初,马承东曾邀请咨询公司为企业量身定制战略发展方向。当咨询公司断言“AI和自动驾驶将让客运行业消亡”时,马承东却保留了意见,“技术的提升确实会颠覆行业,但人的出行需求永远存在,只是看我们能够提供给什么样的服务。”

“人”成为了最大的突破口,实际上,大理交运进行一系列业务变革之前,改革的第一刀,就落在了人力资源中心。马承东亲自掌舵举办“黑马训练营”——集团35岁以下年轻员工自愿报名,没有论资排辈,只有实打实的能力比拼。这像一颗 “种子”,在传统的管理体系里埋下了变革的基因。“当市场逻辑取代资源逻辑,每个人的思维都必须重新格式化。”马承东说。

“人的改变”很快体现在出行人的体验上。比如昆明至大理至丽江的黄金旅游线上,大理交运的“小马可达”正成为年轻人的“网红打卡点”:车身涂装着扎染图案,车票设计成明信片样式,途中驾驶员化身“文化导游”,提供周到风趣的服务……这些细节背后,不仅仅是服务的升级,更是整个团队思维方式转变的成果:从“坐等客户”到“主动创造体验”,从“完成任务”到“传递价值”。

去年,马承东参观招商局博物馆,看着馆里那些跨越150年的老物件,忽然想起了自家企业的《公司志》——那本花了三年时间编纂的厚书,里面积攒着大理交运70多年的记忆:有下关保养厂时期的战备车辆维修记录,有改革开放后第一辆跨省客运车的照片……“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企业的历史不是摆着看的,是藏着‘精气神’的。”这份精气神能让企业在创新时不盲目——永远做好群众的“兜底出行”,让他们出行安全、便捷、省钱;即使行业低迷期,也力保全面落实1000余名员工的福利待遇;做文旅线路,不只为了赚钱,更想把大理的文化传出去;做新能源充电站,不只为自用,也为方便周边百姓……

正如马承东所言,“商业模式会变,技术会更新,但企业的文化基因不会变。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一定能让我们在当下获取多大利益,但一定能让我们走得很远。”或许,这正是所有希望穿越周期的企业最该学习的智慧。